标签归档:养老

78岁婆婆想去儿媳家养老,每月愿给3000块,儿媳:给1万也不行

我叫王玉兰,今年七十八,老伴早走了十来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成家了。小儿子家远,我也不指望他,大女儿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好去打扰。就想着去大儿子家住住,给点钱,也不白吃白住。

那天我提了点苹果和鸡蛋,坐着公交车去了儿子家。一进门,孙子林林高兴地喊:“奶奶来了!”我心里暖暖的。

儿媳杨慧正在厨房炒菜,头也不抬地说:“妈,怎么没打电话就来了?”

我笑呵呵地说:“突然想林林了,就来了。”

饭桌上,我试探着说:“慧啊,我年纪也大了,一个人在老家也孤单,想着是不是可以搬过来跟你们一起住,每个月我给三千块生活费,不会添麻烦的。”

杨慧顿了顿筷子,笑了笑,但那笑意里带着一丝敷衍:“妈,这事儿得跟志军商量一下。”

我点点头,也没多说。可第二天,儿子王志军来看我,脸色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妈,你要是真过来住,慧压力挺大的,她身体不好,还得照顾林林。你要真想有人陪,我给你请个保姆,或者住养老院,咱也有能力。”

我鼻子一酸:“我不是不愿意花钱啊,三千块呢,每月给,我还帮你们带孩子、买菜做饭……”

“妈,不是钱的事。”他声音放低,“你也知道你和慧从来不合。她有点强势,你又不愿意让步。真住在一起,怕是日子难过。”

我心里咯噔一下。

第三天,杨慧打电话来,语气比志军还直接:“妈,你别为难我们了。我实话说吧,就算你给一万,我也不想你搬来。我和你生活习惯不合,你住一礼拜都能把我逼疯。”

我听得发愣,好半天才挤出一句:“我不是白住,也不是不识趣……”

她一口气顶了回来:“妈,你以为给钱就能解决问题?我上班累得要死,回家还得顾你这边的情绪。说句不好听的,您自己在老家不挺好的吗?怎么到老了就非要依赖我们?”

我不再说话,眼泪掉下来,怕她听出来,就赶紧挂了电话。

隔天,我在老屋里坐了一上午,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杨慧那句“给一万也不行”。我想起这些年过节给他们包红包、拿东西,自己一个人在家过年过节都没人问。我不是没脾气的人,但我总觉得老人嘛,不能给孩子添太多麻烦。

可如今我连“添点麻烦”的资格都没有了。

小女儿晓梅知道后,打电话来,嗓子都哽咽了:“妈,要不你来我这吧,我跟老李说了,咱家虽小,但地方挤一挤总能住下。我每天都能照顾你。”

我忍着眼泪:“你那也不宽敞,妈不能打扰你们小两口过日子。”

晓梅急了:“妈,你在老家一个人,我不放心啊!你知道你那天来电话哭了,我整宿都睡不好。”

我心里暖了一点,但还是叹了口气:“妈没事的,真的。”

我一个人把儿媳那段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点开微信,把她们一家三口都设置成了“仅聊天”。

过了半个月,王志军带林林来探望我,带了一些水果。林林依偎在我怀里,说:“奶奶,你怎么不来看我啦?”

我笑着摸他头:“奶奶腿脚慢,走不动了。”

王志军看着我,低声说:“妈,你别生气。慧就那脾气,话说得冲,她其实没恶意。”

我淡淡一笑:“我没生气。咱就保持这样,有事打电话,说说话也挺好。”

他叹口气,像是明白了什么,又像是没明白。

岁数大了,很多事不敢想,也不敢说。年轻时以为养儿防老,老了才明白,有些孩子能靠,有些孩子不能。

我后来在村里报了个老年互助之家,每月交点钱,三餐有人做,晚上也有伴儿聊天打牌,挺热闹。我慢慢学着不再把“指望孩子”当做余生的依靠。

到岁末的时候,晓梅真来接我过年。她拎着一大包菜和礼品,一进门就笑着喊:“妈,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狮子头!”

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一阵踏实。

家,不是给钱就能换来的安稳,也不是血缘就能撑起的归属。

有些人,是你一辈子的依靠;有些人,只适合在朋友圈看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