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玉兰

大妈每月五千退休金,执意住养老院,直言:儿媳的规矩我做不到

“妈,您坐高铁累不累?我给您订的商务座,舒服吧?”

王瑾推着母亲的行李箱,一边笑着寒暄。

“商务座是舒服,怎么?你怕我累着?”赵玉兰撇了撇嘴,语气里带着些冷嘲,“我一个人从襄阳到南京,还能丢了不成?”

“哎呀妈,我这不是担心您嘛。”王瑾身后的媳妇李婷,挤出一脸笑,“回家给您做好吃的,儿子早就惦记着您了。”

赵玉兰没接话,背着包,拎着个布兜,脚步慢悠悠。她67岁,前国营纺织厂车间主任,退休金每月五千出头,一辈子风风火火惯了。丈夫早些年过世,独自把儿子王瑾拉扯大,如今儿子有了家庭、事业,也算是她功成身退了。

“我这次过来,住几天看看,不合适我就回去。”赵玉兰边走边念叨,“我在襄阳,住得也挺好,你非要我搬过来,我这心里还是打鼓。”

“妈,您年纪大了,住养老院多冷清,有儿有媳妇还图什么?”王瑾语气耐着性子。

李婷却插了一句:“妈,咱家事儿多,规矩也多,您要不习惯,咱慢慢适应,别总拿老家的那一套来要求。”

赵玉兰听得皱了眉,“你这话什么意思?”

“我没别的意思。”李婷赔笑。

赵玉兰不吭声了,心里却有了数。

进门第一晚,赵玉兰连口热饭都没吃稳。

“妈,咱们家晚上六点就吃饭,这点您要记住,不然孩子饿肚子。”李婷看着厨房里慢悠悠剁蒜的赵玉兰,忍不住出声。

“我这才刚准备好。”赵玉兰嘟囔一句。

“不是我挑理,妈,咱家厨房讲究干净,不是家里来一个客人就能改规矩。”李婷的语气开始变得冲。

饭桌上,孙子王子皓吃两口饭就要拿手机,赵玉兰一拍桌子:“吃饭拿什么手机,眼睛都要瞎了!”

李婷脸色一沉:“妈,现在都流行电子学习,您那套老旧观念,也该更新一下了。”

赵玉兰气得不轻,饭也没吃,回屋锁门。

第二天早上,赵玉兰五点起床,想蒸点包子给一家人吃,李婷起床后一看厨房一片蒸汽,冷着脸说:“妈,我昨天刚擦的瓷砖,您怎么又用锅?这味道全屋都是。”

“做顿早饭怎么了?在我老家,一家人一起吃早饭,是亲情。”赵玉兰脸色沉下来。

李婷摊摊手:“可这不是老家,这是城里,讲的是生活方式。”

第三天,孙子写作业时抱怨:“奶奶在旁边坐着唠叨,影响我思路。”

李婷在旁边赶紧附和:“妈,您去屋里看看电视吧,孩子学习不能分神。”

赵玉兰一口气堵在喉咙,晚上对王瑾说:“我明儿就走。”

王瑾慌了,“妈,怎么又说这话?住不惯再适应适应。”

赵玉兰一摆手:“不是住不惯,是你们这家,规矩太多,人情太少。”

“妈,咱也是为您好……”

“我有退休金,五千一个月,我能吃能动,不拖你们后腿。我也不怕孤独,养老院至少讲个尊重。”赵玉兰眼神犀利,带着几分倔强,“你媳妇一口一个规矩,做饭管我、睡觉管我、讲话也管我,我在自己家都没这么活得憋屈。”

王瑾张了张嘴,最后没吭声。

一个星期后,赵玉兰住进了市中心一处设施齐全的高端养老院。

有单间,有花园,每天三顿饭准时送到门口,她还报名参加了太极班和书法班。每天都跟一群同龄人打打牌、唱唱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赵阿姨,今天您的儿子来看您吗?”护理小李笑着问。

“他说要来,我让他别来了。”赵玉兰坐在阳台上,一边翻着报纸,一边喝茶,“我这不是没人要,是自己要得清醒。人老了,最怕不是没饭吃,是哪天突然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外人。”

过年那天,王瑾带着儿子来养老院,带了一大堆水果礼品。

“妈,回家住几天吧,李婷改了不少。”他低声说。

赵玉兰笑笑,指着墙上贴的一张对联,“你们走吧,我挺好的。咱们母子嘛,有个界限才好,免得伤感情。你看,我贴的春联多好——‘守本分,得安乐’。”

孙子喊了声:“奶奶!”

赵玉兰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脑袋,“长大了,好好读书,有机会看看奶奶以前干的工厂,知道你奶奶不是一口饭吃到老的。”

她目送他们离开,回头时,脸上挂着云淡风轻的笑。

有时候,所谓家庭,不是非得住在一起,才叫亲情。她有她的节奏,他们有他们的生活。她守住了尊严,也守住了晚年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