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之间需要设定“安全距离”吗?
最近,青岛一起行人相撞案引发全网热议——一名女子因行走时转身与他人相撞,最终调解赔偿7万元。案件中“安全距离”的表述争议,让大家直呼“走路都不会了”!今天段律结合这起案例,聊聊日常出行如何规避风险?
案例还原:转身撞人,责任怎么算?
2023年5月,青岛李沧区发生一起行人碰撞事故:
原告(59岁女性):行走中放慢脚步接电话,随后停下缓慢转身站住。
被告(29岁女性):从后方快步前行,因左右张望未注意前方,撞倒原告,导致其右股骨胫骨折,构成十级伤残。
争议焦点/法院道歉点:
“突然转身”≠事实:监控显示原告是“缓慢转身站住”,而非普法案例中描述的“突然转身往回走”。
“安全距离”表述不当:真实案情中,被告过错在于“未注意前方情况”,而非“未保持安全距离”。
最终调解
经法院多次沟通,双方达成一致:被告赔偿7万元(分期付款),案件以调解结案。
道歉之后,现在谁的情况比较“尴尬”?
1. 法院:普法翻车
作为司法机构,本应严谨普法,却因表述错误引发舆论质疑。网友都调侃道:“走路也要背锅?”
法院最后公开道歉,承诺“规范普法工作”,但公众估计对司法公信力的信任已受影响。
2. 原告:从“受害者”到“争议焦点”
原告因自身动作(转身)引发事故,却通过调解获得赔偿。部分网友认为其“主动碰瓷”,甚至编造“青岛创业指南”调侃。
3. 被告:赔钱又丢人
被告需承担次要责任,赔偿7万元。虽分期付款,但案件公开后,其个人信息或遭泄露,面临社会评价降低的风险。
4. 公众:从“吃瓜”到“自我怀疑”
案件引发“走路是否需保持安全距离”的集体焦虑。“以后走路得带尺子量距离?”
5. 法律界:责任认定标准遭质疑
案件调解结案,但法律适用争议未平。有人指出:“行人责任认定能否参照机动车标准?”
实用建议:如何避免“无妄之灾”?
1. 动态调整安全距离
空旷场所:预留更多反应空间,避免紧跟他人。
拥挤场所:难以保持距离时,通过观察、提前示意降低风险。
2. 培养“防御性行走”习惯
转身前观察:尤其是接电话、看手机时,先确认后方路况。
避免突然动作:快步走、急停、突然变向易引发碰撞。
3. 道德与法律双重约束
相互礼让:公共空间需遵循“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伦理共识。
提高保护意识:老人、儿童等群体应减少突然转身等高风险动作。
各位看官老爷,你觉得行人之间需要设定“安全距离”吗?
#法律常识 #小红书法律课堂 #社会热点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