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后首

孙颖莎被“网暴”后首露面,与王励勤合体参加高端局,松弛感绝了

序言

不管是被网暴,还是在赛场上,似乎受伤的只有运动员,尤其是现如今的“国乒”....

这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伤痛多深,都是我们的“常胜将军”,是我们体育的定海神针。

可最近,这支队伍的几位顶梁柱,没出现在世界赛场,反倒去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乒乓球比赛开幕式。

主席王励勤带着孙颖莎、王楚钦、王曼昱这几位当红不让的高手去了。

其实这件事是个小事,但要细想起来,与其说是竞技,不如说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公共亮相,一次有目的的“跨界”握手....

“局里局气”的莎莎

往常这类机关活动,多是自娱自乐,图个热闹。

这次,中国乒协主席,这位当年球场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亲自当起了“领队”,带着手底下最能打也最有人气的“青年军”们集体亮相。

所以,这可不是简单来站个台、挥几下拍子那么轻松....

队伍一出现,那闪光灯咔嚓的,跟明星走红毯似的,全场的目光都黏在了他们身上。

而这场“高端局”,主角确实是那几位世界冠军,但打的完全不是世界排名赛的路数,没有那种一定要赢、你死我活的紧张气氛。

王励勤作为领队,走在场馆里,跟来的领导、干部们轻声交流,他穿着运动装,不像西装革履那么正式,但眼神里透着认真和分寸感。

作为曾经的大满贯得主,现在的乒协主席,地位高、担子重,但他出现在这种场合,穿着短袖,跟人寒暄,一点也没有架子。

既代表着乒协的形象,又显得对这场“非正式”活动格外上心。

其他姑娘小伙们的任务也很明确:两位女队主力,负责“炫技”,她们那场表演赛,不是拼个你死我活,而是把顶级高手流畅高质量的对拉打给大家看。

那节奏、那力量,让平时只在电视里看球的机关干部们,真切感受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到底什么样。

就像孙颖莎,她没像王曼昱那样四处陪打,更多时候是站在边上看,目光跟着白色的小球滴溜溜转,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网上有人说她“手一背”,透着“局里局气”“老干部范儿”,这词儿乍一听是调侃,但细想挺到位。

在这么个相对正式、领导也多的机关场合,她那份镇定自若,竟然透出一种特别的“控场感”,仿佛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了,眼前这点小场面,压根儿不算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还联想到她前阵子经历的网络上那些纷纷扰扰,都知道“多哈世乒赛”,孙颖莎发球时被场外群众谩骂。

可能在那些杂音里头还保持这份定力,不受外界干扰,在现在这个舆论环境下,真是挺难得的。

说回这次京城的机关活动,她跟前来观摩的领导们打招呼、简单聊几句的时候,笑容也显得特别真实和放松,一点不怯场,也不刻意讨好。

这姑娘,既能弯下腰跟孩子们玩到一块儿,也能在正式场合里应对自如,这适应能力,绝了。

如果说孙颖莎是靠气场镇场子,那男队的主力,王楚钦,这次绝对是“气氛担当”的不二人选。

他的任务听着简单,其实挺考验情商:陪机关的老同志们过过招,满足大家签个名、合个影的愿望,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只要要求不过分。

但这活,干好了是亲民,干不好就容易显得敷衍或者太端着。

所以他做得怎么样,现场的老同志们最有发言权....

跟一位步子稍微有点慢、但动作还挺规矩的老人家对练时,他特意把球速放慢,一来一回打得有板有眼。

老人家要是侥幸得了一分,他脸上的笑容比谁都灿烂,那高兴劲,一点不掺假。

有时候,他甚至还会“不小心”送个球过去,引得旁边人都会心一笑,场面一下子就热络起来。

可别以为他只会“放水”,紧跟着的下一回合,他又会不显山不露水地把节奏提起来一点,三下五除二就把比分给追了回来。

这种分寸感,拿捏得特别好:既让老同志们玩得开心,感受到了尊重和鼓励,又没丢掉自己作为顶尖运动员的那份专业和水准。

活动进行中,队员们的衣着打扮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小细节,两位女队员都穿着运动短裤,显得特别精神利落。

男队员王楚钦则是一身长袖长裤的运动服,惹得网上还有人开玩笑,问他是不是有什么独家“防晒秘方”。

这些轻松的调侃,反倒让这些冠军们显得更接地气了...

那一刻,什么“国家荣耀”、“商业价值”、“世界冠军”这些沉甸甸的标签,好像一下子都从他们身上溜走了,只剩下一群年轻人最真实、最鲜活的互动画面。

他们可以是为国争光的赛场英雄,也可以是走向基层推广运动的公益大使,这些不同的身份,其实都只是他们五光十色的青春里,一个个不同的侧影罢了。

而这次机关活动,虽然没发什么金光闪闪的奖杯,但它的意义,可能比一场普通的比赛要深远得多....

但是话说回来了,乒协这手笔背后,显然是在下一盘大棋:他们想借着这些顶尖选手的“明星效应”,把乒乓球这把火烧得更旺...

“接地气”这道题怎么解

其实也不是国乒这些精英们第一次“屈尊纡贵”,踏进这种“高大上”但又不是正经比赛的场合了....

几个月前,在成都一个社区搞活动,乒协的一些新思路就已经悄悄露了头。

那次活动气氛挺松弛,可当有媒体想单独采访某个队员时,协会负责人却很坚持,说我们得讲集体荣誉,不能老盯着一个人。

这做法,当时也引来一些争议,有人觉得是不是有点“管太宽”、“矫枉过正”了。

不过话说回来,那次活动里,队员们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反倒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大热天里,他们耐心地手把手教小孩子握拍、挥拍,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也毫不在意。

有个队员被小朋友不小心用球拍打到,也没黑脸,一笑就过去了,这些瞬间,比多少正襟危坐的采访都有说服力,一下子就把世界冠军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让人感觉到,哦,原来他们也是活生生、有温度的人啊。

这种“接地气”的尝试,对乒协和队员们来说,都是个新课题,既要保持神秘感和竞技上的“神性”,又不能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平衡点确实不好找。

毕竟,过度吹捧个人,容易让队伍失了魂,可一点不让队员展现个性,又可能显得刻板,留不住年轻人的心。

看来,乒协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试探,一点点调整。

而且,不仅是出席活动,陪老干部们和孩子们打球,他们还要求这些明星球员每个月都得抽出时间去基层教球,合作方也得出钱出资源,一起把这事儿给撑起来...

结语

长期以来,国乒似乎唯一的价值就是拿金牌,为国争光。

这是最高荣耀,但也带来限制:所有关注度都挤在尖子运动员身上,“金牌至上”的压力太大,过度商业化和“饭圈化”的副作用也让人头疼。

所以,你看,这次真不是一场简单的开幕式,它是顶尖运动员走出去、跟不同人群连接的一次尝试。

而这场“高端局”,没有奖杯,没有排名,但它留下那些清脆的击球声、那些会心的笑声,可能比任何一场专业比赛,影响都要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