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反噬

含泪鞠躬背后的生意经,当教育沦为一场蛋糕战争,无人能独善其身

在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直播结束时,张雪峰那带着泪痕的鞠躬,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网络空间掀起轩然大波。这场看似仓促的 “退场”,实则是行业利益纠葛、舆论反噬、个人身份焦虑和公众期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其背后隐藏的矛盾远比表面所呈现的悲情故事更加深刻。

张雪峰在直播中坦言:“干我这行不容易,动太多人蛋糕了,有些话不能说得太直白。”

这番话揭示了他所面临的行业困境。

凭借强大流量,他打破了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信息垄断,冲击了传统咨询机构的利益链条。

他频繁劝退冷门专业,比如新闻学,因此被高校及其相关产业视为 “搅局者”。

而他所创办的 “峰学未来” 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涵盖教育规划、直播电商等多个领域,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与传统教育势力之间的摩擦。

2023年,张雪峰因发表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 的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

文科生博主顾言右将他告上法庭,案件已被苏州虎丘区法院受理。

尽管张雪峰辩解称 “自嘲服务业无贬义”,但 “舔” 字所具有的侮辱性却引发了广泛争议。

今年1月,他宣称 “让女儿进银行,存款随她走”,这一言论更是被批评为破坏就业公平。

这些争议事件使他的公众形象逐渐从 “教育侠客” 滑向 “焦虑商人”,舆论的风向也从追捧转向审判。

在直播中,他反复强调 “对得起大家”“消费欲望极低”“穿同一件衣服” 等话语,被部分网友解读为试图以 “清贫人设” 来对冲 “年入过亿” 的质疑。

他鞠躬落泪的戏剧性场景,虽然打动了一些家长,但也招致了 “含泪赚流量” 的嘲讽。

这种 “自我悲情化” 策略,反映出他试图利用道德资本来抵消商业原罪的困境。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近年来乱象丛生,教育部多次对 “高价咨询”“虚假承诺” 等现象进行整顿。

张雪峰选择在填报季刚刚结束时便立刻 “退场”,正值监管敏感期,暂停直播实际上是他在规避政策风险,为自己争取缓冲时间。

同时,他面临的诉讼进程可能会影响他的公众曝光度,因此选择低调处理,这也符合商业理性。

张雪峰的公司 “峰学未来” 已经申请注册了他女儿名字 “姩菡” 的40余类商标,甚至涵盖了与军火、化工等不相关领域,这一举措暴露了他 IP 资本化的野心。

他在直播中暗示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现身,实际上是在为业务转型铺路。他试图将个人流量沉淀为公司品牌,弱化 “张雪峰 = 峰学未来” 的紧密联系,转向更可持续的资本运作模式。

一部分支持者将张雪峰视为 “平民灯塔”,认为他撕开了高校专业信息的黑箱,为小城市家长提供了直白实用的指导,打破了精英教育的壁垒。

然而,批判者则指责他 “制造恐慌”,认为他的言论强化了 “唯就业论”,将教育简化为功利计算。

例如,他的 “文科舔论” 矮化了人文价值,“劝退天坑专业” 加剧了职业歧视,最终将社会结构性矛盾转嫁为个体焦虑。

张雪峰的困境,映射出教育市场化中的深层悖论。

当知识分享被流量算法裹挟时,“爆论” 成为了生存的刚需,专业性与娱乐性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试图用个人影响力来修补信息差,但却无力改变资源分配不公的根源,最终被系统反噬。

公司年营收过亿,却还维持着 “清贫教师” 的形象,这种撕裂揭示了教育产业化中难以调和的道德张力。

当教育变成一场 “蛋糕战争”,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张雪峰的泪水,既为自己而流,也为那些在志愿表前苦苦挣扎的千万家庭而流。

然而,如果无法挣脱 “贩卖希望 - 收割焦虑” 的循环,这场悲情退场,终将成为资本重构前的短暂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