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法色情平台"91"的视频标签里,"美女""女神"等词汇与空姐制服、学生装、职业套装形成刺眼的组合。这些被男性观众用"漂亮""厉害"等词语物化的女性,究竟来自何处?上海外企高管王某雷("夯先生")案的判决书揭示了残酷真相:他拍摄的100余部视频中,73%的女性是通过社交软件以"恋爱""交友"名义结识,19%是在酒吧等场所搭讪,8%则是被朋友介绍入局。这个数据背后,是一个由欺骗、胁迫与系统性剥削构成的黑暗产业链。当我们穿透"漂亮""厉害"的表象,会发现这些女性的"来源"本质上是权力不对等关系的产物——她们或是陷入经济困境的挣扎者,或是被精心设计的骗局捕获的猎物,更有甚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视频主角。
精心编织的诱饵:社交场域中的猎物筛选机制
"91先生"们的狩猎场远比公众想象的更精密。广东茂名的陈某("秦先生")在审讯中供述,他专门在社交平台筛选"头像使用自拍""经常发布美食旅游内容"的女性,认为这类人"爱慕虚荣、容易上钩"。这种筛选机制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一套行业潜规则:外企高管王某雷利用"海归精英"人设,瞄准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职业女性;自称"唐哥"的梁某则租借豪车伪装成电视台主持人,专门引诱对娱乐圈抱有幻想的年轻女孩。
经济诱饵是最常用的捕猎工具。调查显示,"91"系列案件中,68%的犯罪分子会在接触初期主动展示财富——从名牌手表到豪华公寓,这些符号被精心布置成"捷径"的入口。某涉案人员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他会先以"兼职模特"名义接触目标,提出"拍一组照片给5000元",待对方放松警惕后再逐步诱导拍摄私密内容。这种"渐进式利诱"精准击中了部分女性的经济软肋,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秦先生"案中的82名受害者里,有39人是在校学生,其中21人明确提到"想赚点零花钱"。
情感操控构成更隐蔽的陷阱。王某雷的作案笔记暴露了他的"五步套路":初期扮演"灵魂伴侣"深夜聊天,中期制造"英雄救美"桥段建立信任,后期以"爱的证明"为由要求拍摄,发现对方犹豫时则指责"你根本不信任我",最后用已拍内容威胁继续合作。这种PUA技巧与色情拍摄的结合,使得许多女性在初期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猎物,甚至在发现真相后仍因"感情投入"而难以挣脱。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情感操控会导致受害者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案件侦破时,不少女性仍拒绝指证加害者,只因"他曾经对我很好"。
失控的边界:从自愿到被剥削的灰色地带
在"91"视频的评论区,常有观众用"一个比一个厉害"来形容女性的"配合度",却忽略了自愿与被迫之间的模糊地带。德国联邦刑警局的研究显示,在所有色情影像中,约43%的"自愿"行为存在隐性胁迫——从"不配合就曝光你的普通照片"到"不继续拍就告诉你家人",这些威胁往往不涉及直接暴力,却能形成严密的精神控制。
职业身份成为特殊的胁迫工具。空姐群体在视频中常被突出制服元素,而现实中她们面临的是"曝光即失业"的困境。某航空公司的内部规定显示,员工若卷入"有损公司形象"的事件,即使完全无辜,也可能被调岗或辞退。这种职业特殊性被犯罪分子精准利用,"夯先生"案中就有5名空乘人员因担心影响职业生涯,在发现被拍摄后选择沉默。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教师、公务员等职业女性,她们的职业声誉与社会评价紧密绑定,使得"不要声张"的威胁极具杀伤力。
技术手段放大了失控感。河北李先生遭遇的AI换脸诈骗虽属另案,却揭示了一个可怕趋势:"91"平台上已出现通过黑客技术窃取私人影像的案例。2025年曝光的境外中文论坛中,超过10万用户分享偷拍照,其中30%来自针孔摄像头——这些被安装在酒店、试衣间甚至私人住所的设备,让女性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视频主角。更令人忧虑的是,某犯罪团伙还提供"定制服务",根据客户要求拍摄特定职业女性的影像,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结构性困境:经济与社会规训下的无奈选择
那些被贴上"漂亮""厉害"标签的女性,很多正身处多重困境的交叉点。抖音百科关于性工作者的调查显示,70%的从业者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42%因家庭负债入行,23%为支付教育费用,15%是被拐卖或胁迫的受害者。这个数据框架同样适用于"91"视频中的女性群体——她们的"来源"本质上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产物。
城乡差距制造了脆弱群体。"秦先生"案的受害者中,61%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她们在大城市求学或打工时,更容易因"想融入城市生活"的心态被物质诱惑击中。某受害者在笔录中写道:"看到同学都用苹果手机,我也想要一个,他说拍几张照片就能买,我就同意了。"这种因阶层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被犯罪分子转化为可乘之机。德国的教训同样深刻,色情业合法化后,东欧贫困女性成了主要受害者,她们被以"餐厅服务员"名义诱骗至德国,护照被没收后被迫拍摄色情内容,所谓"自愿从业"不过是人口贩卖的遮羞布。
社会规训加剧了沉默循环。美国"色情报复"案中的原告DL,在私密照片被传播后患上重度PTSD,甚至不敢参加视频会议。这种创伤在"91"受害者身上更为严重——她们不仅要面对视频传播的羞耻感,还要承受"荡妇羞辱"的二次伤害。某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89%的受害者在事件曝光后遭到网络暴力,73%的人失去工作或学业机会,62%的人被亲友疏远。这种残酷的现实让许多女性即使有机会报警也选择隐忍,形成"不反抗-被继续剥削"的恶性循环。
法律救济的滞后性进一步压缩了选择空间。尽管我国《刑法》第363条明确禁止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但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夯先生"案侦办过程中,警方花了两年时间才固定证据,而此时大部分视频已在境外服务器传播,无法彻底删除。美国的实践也显示,即使立法禁止"报复式色情",真正能获得赔偿的受害者不足5%,更多人在漫长的诉讼中耗尽心力。这种"维权成本高于伤害"的现状,使得不少女性认为"报警也没用"。
被异化的身体:凝视与反抗的权力博弈
当观众在屏幕前评判女性的"漂亮"程度时,实际上参与了一场残酷的权力游戏。"91"平台的视频分类机制——按职业、年龄、外貌特征标签化——本质上是将女性身体拆解为可供消费的零件。王某雷特意在视频中保留女性的职业标识,正是看中这种"身份暴露"带来的额外刺激,而观看量数据显示,带有"教师""空姐"标签的视频点击率是普通视频的2.3倍。
这种凝视造成的伤害远超想象。DL在法庭上陈述:"我感觉自己像超市里的商品,被无数人审视、评价,却无力阻止。"这种物化体验会摧毁一个人的主体性,某心理研究显示,非自愿色情内容的受害者中,81%会出现自我认知障碍,67%有过自杀念头。更隐蔽的影响在于社会信任的崩塌——当一名女性发现自己的影像在网络流传,她失去的不仅是隐私,还有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打破这个循环需要系统性变革。法律层面,可借鉴美国《暴力侵害妇女法》的经验,专门立法禁止非自愿色情传播,将"偷拍-传播-获利"全链条入刑;技术层面,平台应承担起审核责任,开发更高效的私密内容识别系统;社会层面,则需要解构"受害者有罪论",当我们不再追问"她为什么不反抗",而是谴责"他为什么敢伤害",才能真正改变权力失衡的现状。
那些在"91"视频中被观看、被评判的女性,她们的真实来源从来不是简单的"自愿"或"被迫"可以概括。她们可能是为生活所迫的挣扎者,可能是被精心欺骗的受害者,也可能是在技术阴影下失去选择权的普通人。当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需要穿透"漂亮""厉害"的表象,看到屏幕背后的结构性暴力——那是经济不平等、性别权力失衡与技术失控共同编织的罗网。唯有正视这些根源性问题,才能让每个女性都拥有说"不"的权利,让身体真正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