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共生关系里,孩子脆弱,脾气大,没有现实感。重度共生关系,会看到一片死寂,孩子和父母都死气沉沉的,一脸疲惫和空洞。
越是死寂的关系,反而越牢固,因为自恋不断在催眠:我的孩子如此奄奄一息,我怎么能离开Ta呢。真实的潜意识则是:我已经奄奄一息了,就靠孩子续口气了。
但事实上,这都不是真相。
真相是,建立边界之后,孩子会自动恢复一个孩子本有的快乐活力。
而妈妈可能会抑郁加重,就像寄生虫失去宿主一样难受。但只要下定决心不再去寄生孩子,主体性会恢复,重新活出一个人的样子。
唯一的难点在于,父母是否愿意忍受“寄生虫被从宿主体内拽出来的”的痛苦幻象。这需要自我负责的决心。
亲子关系的真相,《狂热分子》这本经典著作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当一个人做不好自己的事情,就会热衷于去管别人的事情。
02
一位上过多种育儿课的边界课学员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关键,分享给大家 ——
孩子在学校无辜被老师批评了冤枉了,有的育儿课程教的回应给人感觉很温暖,而边界课却讲要闭嘴,看上去比较冷漠。你为什么要求父母此时闭嘴呢?
举例,孩子回家气嘟嘟地说:同桌上课看我的日记,结果被老师没收了,老师要求我下次考试90分以上才还给我。
温暖的回应孩子:老师没收了你的日记,又不是你在看,你真得很难过、很委屈。
而边界课教父母闭嘴倾听就好,除非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否则不要做什么。
03
我为什么教父母闭嘴,这不是冷漠的位置,而是空性的位置。
孩子的大脑是量子态,也就是脑神经尚未被坍缩成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父母后退一步,处在空性无为的位置,就会给孩子的量子态大脑保留空间,让智慧得以升起。
你们想一想,如果你处在孩子的那个位置,一个倾听者立刻“共情”你被连累的难过和委屈,你会怎么反应,你是不是就顺势滑进了无辜被伤害的角色里?
如果另外一个倾听者,她稳稳地存在,只是听你说,你的感受如何?可能说着说着,你的情绪就平复了,可能会开始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那个日记本的话,可以怎样去跟老师沟通。甚至进一步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行事,不分青红皂白的没收日记本,甚至能洞察到老师看见同桌不听讲看日记时,瞬间自恋暴怒的心理动机。
这时候智慧就开始产生了。智慧只能产生于“角色之外” ——— 剧情里没有爱,也没有智慧。
所以温暖的回应没有错,那会是很好的妈妈。但我的边界课指向不同维度,因为我的目标是智者— 保护孩子的智慧不被坍缩,孩子自然会成为智者。
孩子天然的处在空性中,脑神经尚未固化,同时孩子无条件依恋父母,也最容易被父母带入剧情。之前发过的一个视频,各个国家的父母抱着孩子,用手指敲下墙壁,假装孩子的头被磕到了,关心安抚孩子“宝宝磕到了,宝宝好疼吧,妈妈摸摸”,孩子立刻都配合着大哭,没有例外...
这是人类的初始设置 ——孩子无条件忠诚于父母,配合父母的投射。
所以父母的位置几乎决定了孩子的位置。孩子日记本无辜被没收,有点不开心,此时孩子依然处在各种可能性中。
如果父母站在了剧情角色位置:你被连累了,你被冤枉了,你难过你委屈,我共情你。那么孩子立刻顺势缩进被伤害的角色里,真切体验到难过、委屈的情绪。
如果父母站在空性的位置,孩子便有了观察自己,观察老师,思考事情因果逻辑的智慧空间,孩子的量子态大脑可以自由运算。
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孩子站在什么位置呢?
04
多数成年人的脑神经已经彻底固化,比如我妈妈,最喜欢跟人倾述: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姓李的全家都对不起我...同时她最喜欢被“共情”:是啊,你命可真苦啊,你这么好的人...只有这样的“共情”,会让我妈觉得温暖。
你必须认同我的角色,你才是好人,否则你就是要害我 —— 这是很多成年人的心智水平。
我管这种人叫做“活死人” —— Ta们肉体还活着,但精神已经彻底不再更新。
可能有人会疑惑,如果父母处在空性才能保护孩子的智慧火苗,这也太难了吧。
是的,如果你真的处在空性状态,那不用上任何课了,面对孩子,你说什么都是有益的、智慧的。边界课教的其实是,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不让满脑的剧情外溢到孩子身上,即便你内心故事乱如麻,但只要行为上守住边界,孩子的心智依然可以保持量子态。
人类的初始设置,是孩子无条件的忠诚于父母,但只要父母下大决心闭嘴,等于给了孩子自由 —— 孩子可以无条件忠诚于内在的智慧。
05
网友留言:这篇文章曾经看了四五遍,今天再看,很多地方就像是第一次看一样。那种很新的感觉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并没有形成与文字关联的脑神经回路吗?
李雪回复:是的。
网友留言:我本来已经做好孩子考专科的准备了,结果孩子上一次考试成绩有进步,让我重新燃起希望,我开始给她鼓励,结果她直接不上学了。我真的觉得孩子这是要逼死人,日子没法过了。紧接着客户来,我又“精神抖擞”跟客户谈合同,并成功签下合同。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个人工作也很有成就感,就是想到孩子为她感到深深的遗憾。感觉她在挥霍自己的人生。拿着自己的人生不当回事,毕竟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啊。
李雪回复:你稍微减轻吸食(接受孩子考专科),孩子便有力气学习。你立刻再次扑上去猛吸,孩子直接趴窝了。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